旅游系开展以“贵州岜沙苗寨的非物质遗产研究”为主题的教研室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10浏览次数:36

  4月9日下午,旅游系开展了以“贵州岜沙苗寨的非物质遗产研究”为主题的教研室活动。王子超教师以实地考察贵州岜沙苗寨为例,介绍了原生态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岜沙苗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内,位处“黔南门户、桂北要津”地带。这里有苗族共有400多户,分布在五个寨子中,共2000多人,其保持至今的古朴苗族风俗和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民俗、民族学家誉为世界仅存的苗族远古文化完整保持者。这里有着极大的旅游资源价值和发展潜力。
  现有开放景区内的民俗风情表演,内容很少,主要围绕祭祀祖先、镰刀剃头、迎娶新娘等环节展开。此外,岜沙还有极其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资源没有被外界所知。如他们的农作物种植、特有的纺线、织染都极具特色。过年时,村子里的妇女合作打糍粑、男子协作杀猪的劳力分工方式,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收益分成方式等很值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妇女们头顶上乌黑的秀发,是用火塘边的酸水来进行洗护并盘发的;还有婚庆时的妇女赠礼仪式、农闲时的恋爱对歌,都是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乡村民俗资源。但是目前的旅游开发还欠缺科学性和原真性,不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原生态文化的传承,而且没有切实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旅游系七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室活动,大家就高铁开通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开发与保护贵州偏远山区的苗族文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