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系学术系列讲座2017年第04-05期(总第27、28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07浏览次数:135

  (通讯员:刘佳颖;摄影:吕摇、王丽娟)2017年4月6日下午16时,由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营销管理系举办的营销管理系学术系列第四、第五期讲座在文泉北5楼德鲁克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副院长费显政教授,以及营销管理系副教授王新刚老师作为本次主讲人。营销管理系谢志鹏老师、樊帅老师、陈敏老师、马瑞静老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营销管理系的博士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
  费显政老师此次学术分析的主题是:营销研究中的质化研究方法——关键事件法。他首先以“大象的构成”的不同解释方法为例,由表及里,形象生动地让大家理解了扎根理论和解释学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区别和侧重;并且费老师还根据自己研究所得的五篇文章,一一介绍了关键事件法、扎根理论和解释学、案例研究这几种典型的质化研究方法,总结了这些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费老师不但对论文当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补充解释,还向大家讲授了自己做文献回顾时的经验和心得。
  费老师由在2008年到北美访问接触到一位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权威教授的经历开始说起,从了解关键事件法到真正运用这个方法,给我们分享了大致的一个过程。并且向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关键事件法,关键事件法应该如何操作,以《同属顾客对顾客不当行为反应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这篇论文为例,从核心构面建立、文献背景梳理,到关键事件法的具体实施过程,甚至包括原始访谈大纲、样本筛选,细致而全面地向大家介绍了关键事件法这一研究方法。接着,费老师以《营销互动中的消费者内疚——对关键事件的探索性研究》这一成果为例,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重要概念,并且在具体研究目标中侧重地区分了CIT的主要目标和非常规CIT的主要目标,让大家了解到,除了CIT的规定动作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自选动作,并对本篇文章的自选动作进行了详细解释。在这个例子中,费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关键事件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费老师总结了关键事件法的优势、劣势,以及质化研究现状面临的一些困难,并分享了关于学术研究的一些心得,他说:“论文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和数据创新”,还告诫我们要学术研究要团队作战,质化研究尤其如此,为我们营销学子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指引了方向。
  王新刚老师本次学术分享的主题是:市场营销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分析。王老师由浅入深,从多个层次强调了营销研究对企业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市场应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分析对于营销研究和现实中的企业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王老师梳理过去文献的过程中,他发现过往的研究一方面具有时滞性,都是对过往的研究,另一方面,前人的研究都聚焦在项目的论文上,但是论文着眼点小、边界不清晰,且样本选取也已经过时,因此王老师着眼于自科基金的立项项目上,根据立项项目整体情况、立项主持人基本特征、立项项目选题方向这三个指标对市场营销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进行分析,整体来看,这些立项项目存在数量、类别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从主持人特征来看:性别为男性多于女性,部分年份女性略多,但王老师同时也根据目前女博士数量明显多于男博士的现状,预测未来女性占比还会上升;从年龄上看30-40之间的项目主持人占比最大,而教育背景也是本土博士毕业的项目主持人占比大于海归,但是海归占比也逐渐上升;从单位层次上看,985工程院校的项目主持人最多,而211与非211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从选题方向上看,消费者行为、品牌和互联网这三大领域是立项项目最多的。
  根据分析结果,王老师指出市场营销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存在地区不平衡、研究方向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多于西部,研究方向侧重明显。基于此,王老师建议,国家自科基金委应该要在这两个问题上发挥调控作用和引导作用。同时,王老师也谦虚地指出了这次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王老师的这项研究以幽默接地气的方式,运用直观的数据和图表,让大家了解到现在市场营销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特点,对于我们营销管理系的师生未来的研究之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给我们营销学子在研究方向上带来新的思考。
  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