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晚,经济贸易系文献分享会(春季)第三期在文泉楼德鲁克会议室举行。在这次的分享中,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王备为大家讲解了Bagwell 和Staiger于2011年发表在AER上的论文《What Do Trade Negotiators Negotiate Abou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王备博士分别围绕研究背景、理论模型解释、实证检验和结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指出该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论断:一国可以通过关税政策调整影响其贸易条件,但这种基于单边贸易条件改善的政策动机往往可能导致双边或多边贸易陷入高关税壁垒的囚徒困境;此时,双边互惠机制下的贸易协定谈判可以促使各国实施关税削减,从而有效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通过多国贸易模型框架下的局部均衡分析,作者构建了贸易谈判前的相关变量τBR、p̃wBR、ηBR与达成贸易协定后的关税变量τPO间的数理逻辑关系。作者的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贸易谈判前的进口需求弹性、国外厂商供给弹性、世界价格以及进口规模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国别或行业间的约束性关税τPO水平。其中,贸易谈判前的进口规模MBR与约束性关税τPO呈显著负向关系,非约束关税τBR同约束性关税则呈显著正向关系,上述结论揭示了一国加入贸易协定的真实动机:通过双边互惠的关税削减实现一国福利的最大化。此外,作者还分别考虑了非关税壁垒的从价税等价、贸易弹性估计以及非成员国进口来源地等因素,对基准回归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经济贸易系钱学锋教授,胡宗彪、赵曜、李敬子、何祚宇、闫文收等青年教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文献分享会。在本次文献分享会的讨论环节,何祚宇老师指出,由于不同行业间市场势力或关税削减幅度存在差异,可以考虑纳入全球价值链因素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探究一国的贸易谈判的真实动机。随后,钱学锋教授进行了总结性评论并指出,这篇论文从理论与经验研究角度,对一国关税削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其精细严谨的数据识别与稳健性检验过程值得学习与借鉴。但他同时也指出,文中一劳永逸的关税削减模型并不能有效解释现实中逐步推进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因而可以作为这篇文献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