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经济贸易系举办的文献分享会(2017年秋季)第一期于2017年9月14日晚在文泉楼德鲁克会议室举行。在此次文献分享中,国际贸易教研室青年教师毛海涛博士为大家讲解了Collie于2016年发表于Economics Letters上的论文《Gains from variety?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losses from trade under Cournot oligopoly with free entry》。经济贸易系钱学锋教授、刘凯博士、李敬子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副编审易会文博士,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此次文献分享会。闫文收博士主持分享会。
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问题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永恒主题,大量文献基于不同市场结构,证明了贸易利益的存在性。但是,有少量文献在特定假设下,证明了贸易损失(loss from trade)的可能性。这篇文章首先假定一个存在差异性产品的自由进入古诺寡头市场结构,进一步假定消费者具有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开放框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证明得到,当关税收益占贸易成本的比重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在禁止性贸易成本(prohibitive trade cost)附近,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消费者福利下降,当贸易成本进一步下降时,消费者福利上升。经济学解释是,在禁止性贸易成本附近,如果作为福利组成部分的关税收益不太大,则贸易成本下降导致的国内种类的退出引致的福利损失超过进口种类增加引致的福利增加。
毛海涛指出,基于产品差异性的寡头模型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前沿,以该模型为基础并进行拓展可以得到很多新奇的结论,本文正是在这一框架下,将拟线性效用函数和从量税纳入模型,发现存在贸易损失的可能性这一结论。但是,本文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结论的得出基于诸多过强的假设,政策含义不具有普遍意义;文章对结论的解释过于简单,难以令人信服。
在讨论环节,钱学锋教授指出,可以尝试对贸易利益进行分解,以探究导致贸易损失的原因;刘凯副教授提出,可以在本文的政策含义上做进一步挖掘;李敬子博士认为,应该尝试做一个经验研究,检验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