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缪莎)11月9日上午11:00-12:00,文泉分享会第十九期在文泉北四楼会议室成功举办,这期分享会的主题是“耍花枪还是真功夫——企业大数据能力是否提升供应链弹性?”,分享嘉宾为物流与管理科学系的张璇教授。分享会由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副院长费显政教授主持,参与交流的有我院曹亮教授、吴振球教授、董慈蔚博士、姜璇博士等教师,我院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积极参与了本次分享会。
张老师指出,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供应链的成员构成与网络分布的复杂性也显著提升,从而供应链运营不确定性大大提高,面临着迟滞甚至中断的风险。因此,培养供应链的应急准备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塑造富有弹性的供应链成为企业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供应链弹性及其影响因素也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现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供应链弹性。而大数据技术,作为互联网与物联网浪潮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否能够通过多来源、多类型的大数据采集实现供应链的信息透明与共享,从而加强风险预警质量提升供应链弹性呢?现有文献缺乏对该问题的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次分享会将对企业大数据能力和供应链弹性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对供应链弹性文献的文本分析,张老师得出了供应链弹性的定义,即供应链在收到干扰或冲击时能够在事前预警中断风险(风险识控),在事后从中断恢复的能力(恢复能力)。而后,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张老师发现影响供应链弹性的因素主要包含供应链能力和内部资源两部分。并且,虽然信息技术的影响很重要,但是当前关于信息技术的讨论非常有限,关于供应链情境因素的影响讨论也十分有限。
其次,张老师表示,当前关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中,实证研究缺乏以及成熟量表缺乏。张老师基于数据量的视角,选择了规模性(Volume)和多样性(Variety)两个维度来衡量企业大数据能力。大数据的规模性(Volume)维度通过数据来源进行评估,多样性(Variety)维度则通过通过数据类型进行评估。
接着,张老师对供应链可视化和供应链复杂度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张老师提出了其
研究的概念模型。通过设计问卷和收集数据,张老师对各个假设进行了检验。
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张老师表明,多来源、多类型的大数据采集可以极大提升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使得供应链在收到多方扰动、面临中断风险,甚至是处于中断事故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确保应急对策的可靠性,进而影响供应链弹性。然而,大数据采集活动虽然囊括了多来源、多类型的数据资源,但利用传统软件的大数据采集和面向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分析对于供应链弹性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他来源和类型的大数据采集。另外,张老师还探讨了供应链可视化的中介效应和供应链复杂度的调节效应。
分享结束后,在场众多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接近尾声,费显政教授对张璇教授的无私分享以及潜心研究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文泉分享会,在分享中共创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