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系Seminar2017年第18期(总第47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17-11-20浏览次数:291

  (通讯员:刘子玉)由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经济贸易系举办的“经济贸易系Seminar”2017年第18期(总第47期)于2017年11月17日上午10:30-12:00在文泉5楼德鲁克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由黄漫宇教授主持,南京审计大学特聘“润泽学者”易先忠副教授以“大国如何出口:分析框架与待研究命题”为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胡宗彪、赵曜、李敬子、苗双有等青年教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易会文博士,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易先忠副教授分别从中国外贸发展困境与现实破局点、破解困境的现实立足点、分析框架以及研究命题四个方面对本次报告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易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外贸发展的困境不仅在于外贸优势“断点”,也在于大规模出口扩张尚未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有力动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脱离本土需求的外向型出口模式。应当以“国内需求-本土供给-出口结构”关联的视角重新认识外贸起源及本质作用。在“结构封锁”型世界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育本土企业“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而巨大的本土需求是生成这一新优势的重要支撑。由此形成“制度完善下的国内需求-本土企业高层次竞争优势-出口结构升级-出口增长绩效改善”的内生良性外贸发展机制,持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并使得出口贸易成为持续增长的重要动能。
  易教授还提出了“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能脱离本土需求吗?”、“大国该如何让发展外贸”、“贸易开放何以能倒逼国内机制改革?”、“PPI与CPI的背离:供需背离视角”、“国内市场规模能提升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吗:本土市场规模‘双面效应’的视角”以及“谁实现了收入的持续增长:本土创业还是代工创业”共六个研究命题并一一阐述了其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最后易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参会者进行了互动问答。
  至此,经济贸易系Seminar2017年第18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