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系学术系列讲座2017年第14期(总第37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17-11-29浏览次数:296

  (通讯员:徐干 摄影:舒文婷)由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营销管理系举办的学术系列讲座2017年第14期(总第37期)于11月28日上午10:00-11:30在文泉楼5楼德鲁克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营销管理系费显政教授主持,主讲人是香港中文大学营销系副教授,博导沈浩老师。
  沈老师以“Effect-driven VS Theory-driven:two approach towards conducting consumer research?”为主题分享了他最新的学术成果。参与本次讲座的还有我院王新刚,刘晓峰,孙洪庆,冉雅璇等老师,并吸引了营销管理系的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
  报告之初,沈浩教授指出研究消费者消费现象的两个角度,其一是“Effect-driven”,即从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再从理论方面加以佐证,他以中西方菜单的繁琐程度举例,西方的菜单十分详细,提供菜肴的制作材料甚至烹饪细节,而中国的菜单只是提供菜肴的名字,继而指出这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其中可能包括“Cooking style,Food structure”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更偏好食物的口感,烹饪过程注重各个食材之间的融合,而且烹制过程和食材之间的混搭也十分灵活;而西方国家则注重食物本身营养的保留,烹制过程也十分机械。这些对食材和烹饪的不同认知可能是导致中西方人群对菜单上所需菜肴信息的差异的主要原因。过程中,冉雅璇老师提出这种食材和烹饪上的差异可能来自于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上是众餐制,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个人制,同时也可能是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致使饮食习惯的不同。沈浩教授对该观点表示赞同。但“Effect-driven”存在它的不足,即“interesting but incomplete”。其二是“Theory-driven”,即以理论为导向,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验证,沈浩教授指出“Speaking or Writing”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是不同的,“Speaking”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而“Writing”则更侧重于传播知识,接着,沈教授从“purpose,attention focus,interactive”三个方面指出“Talking may strengthen self-brand connection than writing”,消费者可能更喜欢用说的方式去评价自己喜欢的品牌,因为说不能给予人过多时间去思考,更能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己与品牌之间的联系;而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品牌,消费者或许更愿意通过书写的方式,因为可以通过思考一定程度压抑自己的情绪,降低自己与品牌的联系。讲座最后,沈浩教授拿武侠小说中的“剑家”与“气家”来比喻“Effect-driven”和“Theory-driven”两种研究方法,评价其各益弊。
  沈老师报告结束后,费显政老师就沈老师的讲座进行总结发言,指出通过“Effect-driven”研究消费者行为,需要我们真正的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细节作为选题;其次,费老师还指出,虽然消费者行为研究范围细微,但它重在研究深度,它能够深层次的折射出人性以及文化对消费的影响。
  最后,费老师语重心长的呼吁现场师生,研究一途,其实并没有捷径可以走,即使是通过“Effect-driven”的方式来做研究,那也是需要大量的理论积累。现场师生一致表示赞同。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沈教授的分享,至此本次活动期的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