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民教授学术报告顺利举办

发布者:朱汉彬发布时间:2018-10-31浏览次数:53

  2018年10月27日上午,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黄汉民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大国崛起中的贸易冲突及其策略选择”的学术报告。我校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经济贸易系老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首先,黄汉民教授从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梳理了大国崛起中贸易冲突的历史轨迹,从19世界30年代的中英贸易冲突,1820年后英国大量向中国输送鸦片,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斯姆特-霍利贸易冲突,1929年3月美国为改变经济下行的形势,挽救美国工厂颁布《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萧条;最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英贸易冲突,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美贸易导致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1985年9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对日本进行施压,1988年美国又对日本实施“超级301条款”调查,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美贸易摩擦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这其中,日美贸易摩擦与现今的中美贸易摩擦是十分相近的。
  随后黄汉民教授对以往大国贸易冲突的特点进行归纳,发现(1)大国之间的贸易冲突持续时间一般很长,往往是5-10年,甚至更长;(2)大国贸易冲突的后果严重;(3)大国贸易冲突本身只是导火索,贸易冲突的背后,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剧烈冲击所致;(4)贸易冲突双方背后的国内政治经济矛盾加剧。这为现今中美贸易冲突提供了参考借鉴,一是中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中国要清醒地估计所能承受结果的界限或代价,三是中国应进行反思绝不低估或误判美方的意愿,四是中国需要拥有足够的智慧及耐心。
  最后,针对现阶段中美贸易冲突趋向及应对策略选择,黄汉民教授提出可以参考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的崛起路径,特别是日、德模式更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近,更具参考价值,做到对内深化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及经济联盟。在现阶段敌强我弱的情形下,与其短期内脆败,不如将对手陷入持久拉锯的状况,以史为鉴,做好最坏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才是当前应有的态度。
  黄汉民教授的报告从历史发展视角为本次中美贸易冲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引发参会代表和师生的热烈讨论。